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仍在持續,但隨著各行各業的積極應戰,一場經濟復蘇戰役已然打響。而在硬核技術加持下,多個行業都在加速變革。
3月5日,嘉和一品、好倫哥、羲和雅苑等亞洲餐飲聯盟內的二十多家餐飲企業均已參與到助陣戰“疫”英雄行動中。
并且,是通過智能取餐柜、無人送餐車等新興技術手段,為奮戰在一線的醫護人員提供餐食。
此前,阿里、美團、豐巢等平臺也都推出了無人送餐車、共享快遞柜等創新舉措,均可以服務外賣送餐。
在此次疫情期間,從餐飲企業到外賣平臺推出的多項創新舉措,或也將成為此后餐飲行業進一步發展的新契機。
1
“自救+馳援”催生無接觸配送
自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發酵以來,不少餐飲企業面臨著生死考驗。
但,在熬過了最初的陣痛期,可以看到,不少餐飲企業都在嘗試直播電商等自救途徑,同時,也有越來越多的餐飲企業在自救之余投入到抗“疫”支援的行動中。
近日,作為北京市集中收治新冠肺炎病人的地壇醫院,為疫情搶建的新住院部剛剛完工,配套設施尚不完善,奮戰在一線的醫護人員用餐需求成了待解難題。
為此,亞洲餐飲聯盟執行主席、嘉和一品創始人劉京京在獲知消息后向聯盟內企業發出了呼吁,為戰斗在一線的醫護人員免費提供餐食。
目前,這一呼吁已經獲得包括嘉和一品、喜家德、眉州東坡、好倫哥、羲和雅苑等20多家餐飲企業的響應,每日向地壇醫院捐贈200余套營養午、晚餐。
實際上,早在春節期間,嘉和一品、眉州東坡、蛙小俠、姚酸菜魚、滬阿姨等餐飲品牌和蜀海、蓋世食品等供應鏈企業,均已投入到抗“疫”馳援行動中。
據了解,2月16,蛙小俠向紅十字會捐贈20萬元,向廣西醫院損贈價值10萬元的N95口罩,并向醫院醫護人員提供健康餐食。
值得注意的是,此次亞洲餐飲聯盟發起的抗“疫”馳援還獲得了“黑科技”加持。
醫護人員通過“Top50安心外賣“小程序進行訂餐,每日從多種套餐中選定餐品。第二天餐廳現場制作后,由“無人送餐車”進行配送,順豐提供運力保障,到達醫院后統一配送入“智能取餐柜”。
醫護人員從一線下來后,即可到取餐柜通過手機或智能屏操作開柜取餐。整個流程避免人人接觸,全程安全可控。
“通過應用這種硬核高科技,不僅智能環保,還可以減少了人與人的接觸,防范并控制疫情的擴散與傳播,同時大幅提升配送效率和溫度體驗。”劉京京在接受采訪時如此表示。
“此次疫情過后,不論是行業還是消費者,對食品健康和安全的重視程度可能會進一步提高。”劉京京表示。
借助新興技術手段如兼具消毒、保溫功能智能取餐柜,不僅可以提升外賣服務的衛生標準,也可以降低配送成本、提升配送效率。
在劉京京看來,通過技術手段創新服務方式,對于餐飲企業日后的經營來說也會是很好的解決方案。
2 無人車配送會成疫后常態嗎?
受疫情影響,天貓超市、盒馬、餓了么、肯德基、必勝客等零售和餐飲平臺紛紛推出了或“無接觸點取餐”服務。一時間,快遞柜、取餐柜等成為人們生活的重要節點。
同時,2月26日,美團的“無人配送防疫助力計劃”也已正式落地北京市海淀區,通過無人配送車為指定的樓宇、園區提供外賣即時配送服務。
在智能柜的應用方面,3月5日,菜鳥驛站智能柜也在上海市展開了柜口共享嘗試。通過與餓了么協同,實現了智能柜收取快遞、收取外賣的雙重功能集合。
對于此次嘗試,菜鳥驛站智能柜上海城市經理周曉紅采訪時表示,進行柜共享嘗試。
一方面是為了疫情期間減少送餐過程中人員接觸,降低風險;另一方面,也是希望能夠滿足消費者自主選取商品時間的需要。
另外,周曉紅還表示,對于此次快遞柜共享的創新嘗試,目前還處于個別地區試點的階段,但根據用戶反饋和需求,不排除進一步在一線城市推廣的考慮。
2月26日,小恒水餃在北京國貿CBD區域試點無人車代替外賣騎手配送服務。
按每份套餐為餃子+涼菜+飲料的組合,每臺車一次最多可配送40份餐點,運送時間可控制在半小時內,適合做企業團餐配送。
創始人李恒說:“去年底公司就確定了要主攻兩個方向,即門店擴張和零售產品的售賣,疫情恰恰是個機會,推了我們一把新零售轉型升級的決心和速度。”
2年前的杭州,馬總的第一家無人餐廳,點菜、做菜、傳菜全數實現無人化。
點餐時,各類菜品呈現在餐桌上,揮舞手臂,菜單立即跟動手臂滑動的標的目的挪動,出現出多樣的菜品。用餐完畢后,可直接離開,已授權的付出寶會自動付款。
馬總的第一家“無人”餐廳
2018年,海底撈首家智慧餐廳推出,將餐廳的后廚全流程實現無人化操作,交由各種功能的機器人和設備系統來完成。
海底撈智慧餐廳擁有智能菜品倉庫,統一把食材前置到中央廚房,而餐廳的加RFID食材監管系統為每盤菜配備了專屬的“身份證”。
當顧客通過智能點菜系統點餐后,中央廚房會通過機械手臂將選好的菜品放到傳送帶,再由傳菜機器人送到顧客面前,打破了原有的由服務員傳菜、上菜的模式,并且機器人外觀可愛、行動靈敏,顧客的新奇感和滿意度更強。
海底撈智慧餐廳使用全新自主研發的IKMS系統實現廚房的綜合管理,全自動化的系統管理將為海底撈節省近37%的人工成本。
IKMS像廚房的智能大腦,可以通過收集智慧廚房各個環節的數據,并對各項數據進行多維度的分析,實時監控廚房的運行狀態、生產狀況、庫存狀況、保質期狀況等,對智慧廚房進行統一管理。
此外,IKMS還能結合機器學習和人工智能技術,實現生產管理流程化、自動化,庫存管理智能化、精準化,生產數據信息化、可視化及對菜品全生命周期的監控,通過后廚自動化管理系統優化后廚管理水平,提高食品安全水平,保證菜品質量。
據悉,碧桂園集團旗下Foodom機器人中餐廳旗艦店,于1月12日在廣州開業,一下子成為網紅打卡體驗餐廳。
該餐廳截至目前,已投入46種機器人作為餐廳運營的核心設備,構成整套餐飲機器人體系,包括迎賓機器人、煎炸機器人、甜品機器人、漢堡機器人、調酒機器人、煲仔飯機器人、炒鍋機器人、云軌系統以及地面送餐機器人等。
Foodom機器人中餐廳
中餐廳的炒菜機器人正在炒菜
早在三年前,亞馬遜的無人機、京東的無人倉、阿里的無人超市,百度的無人駕駛,西門子的無人工廠……層出不窮的“無人技術”雖然令人眼花繚亂,但似乎并未真正進入我們的生活。
而當下,從無人零售、無接觸配送、機器人餐廳、遠程辦公 / 教育,到智能醫療……恰恰是未來高度自動化社會的縮影。這場利用技術不斷消除經濟互動中介的深刻變革,正在加速催生一場自動化的“大爆炸”。
在疫情爆發之前,也許我們還對快遞柜、取餐柜有些不屑一顧;也許我們還覺得所謂最后一公里的“無人”配送不如自己走兩步來得快;
也許我們還覺的“無人”服務的餐廳少了許多人氣,甚至連菜肴都缺少了靈魂。而疫情之下,這一切都變得大受歡迎。
那么,疫情過后,“無人車”模式是否會成為我們生活的常態呢?
3 落地加速,末端無人配送的機遇與挑戰
“無人送餐車”,從功能上集成自動駕駛、汽車、物聯網的核心科技,應用全球領先的L4級別非載人自動駕駛方案的機器人汽車。
從商業模式來看,經過近幾年的技術迭代和商業化探索,末端無人配送商業模式逐漸清晰,“規模化”成為今年無人配送廠商的關鍵詞。
對于廠商而言,末端無人配送只有走上規模化,才能降低成本,獲取更多收入,實現真正的商業落地。
另外,此次無人配送機器人在疫情中的表現將其推向公眾視野,也對其原本的商業化進程起到了提速作用。
在此次疫情援助中,末端無人配送車為民眾提供了送餐、送菜、送快遞等各類免接觸配送服務,緩解了配送人員不足的困境,并有效降低了配送過程中人群接觸感染風險,得到了全國各地相關部門的大力支持。
湖北、浙江、廣東、四川、上海、深圳、北京等地區均計劃部署無人配送車,加速了末端無人配送的場景落地和產品商業化。
同時,末端無人配送車的優勢被公眾更廣泛認知,社會對無人配送的接受度得到提升,為將來無人配送的商業化落地鋪墊。
但是,在特殊時期過去之后,末端無人配送車要真正實現商業化、應用到普通用戶的訂單配送場景中,仍面臨許多挑戰:
一,疫情期間道路上車輛與行人稀少,無人配送車所面臨的環境復雜程度降低,普及場景對無人配送車的避障、避免人為破壞、效率產出等問題上還有提高空間;
二,末端配送用戶分散,無人配送成本較高。快遞、生鮮和運輸都是對用戶量特別敏感的行業,只有用戶高度密集,才有贏利的可能性,一旦用戶數量少了,運輸成本費都很難收回。
在2020年,末端無人配送商業化落地或可期待,但也應理性對待市場發展進程。在商業化落地過程中,末端無人配送仍需獲得更多的支持和發展。
|